这种生活交给你了,朋友
Posted
第二遍翻看《人类简史》,第一部分第三章,介绍到狩猎采集者的时候,我还是跟第一遍看的时候一样不由自主地感慨反思。然后翻出之前发的一个微博:
生而为人,活一辈子,我到底该追求何物何境界?
猎采者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的演化史中占了前面的 90% 时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悉自然,生火、狩猎、捕鱼、采药、制作工具,没有心理疾病。
他们沐浴在阳光雨露风雪里,虽有难熬的严冬,但他们的每一天都是真实、充实的,一周狩猎三次、每天采集 3~6 小时,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菜菜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跟老虎打一架,剩下的时间都可以回到部落跟人聊聊八卦、讲讲故事,叼一根野草躺在草地上任凭徐徐微风吹过发梢,待星夜出现,伸个懒腰翻个身就睡了。
他们没有牙龈病,因为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太多了;他们也没有传染病,因为人口不多而地域广阔,没有传染的温床;他们还不用做家务,因为他们没有消费主义带来的那么多非必要“刚需物品”。
对,可能少了一本精彩或感人的故事书,但也少了恐惧折磨的噩梦;可能少了一个游戏机,但也没有腰间盘突出和肩周炎。
当然,21 世纪的人类有很多体验都强过原始的狩猎采集者,冬有火炉夏有空调,春秋有微信和抖音。我就算羡慕猎采者的生存方式,但以我这种身板和肠胃,想必在那个时代我是活不过婴儿时期的。作为现代普通的社会结构中成长的人,我也找不到何处能当一个猎采者。那如何将我羡慕的生活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呢?
“只要肯挑水或是当个生产线的工人,就能活下来,并把自己那些平庸无奇的基因传下去。”这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生存现状,没错,无聊,但能活下去。不能否定,现代社会的个体幸福感是远不如猎采者的。
人类历经几次人口爆炸后,一代一代修修补补进化来的生活方式哪有这么容易改变,每一代人都真切活在当下,最多往前看两代往后看两代。想爱在公元前?世界大战都能洗好几次牌,让你好好用现有的废墟重头开始游戏,没用的,只能被按在这个时空里被摩擦。
但就认命了吗?不,苏格拉底那句话像木鱼一样敲在脑子里,「未经审视的生活时不值得过的。」
或许,可以用过某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去向他们那种简单干净的生活靠拢。
究其根本,其实我羡慕的是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相当完备的在那个生存环境下的知识技能储备,也拥有比现代人更强健灵活的体魄,羡慕他们自由,作为个体活得是个完全的人,也不用考虑出人头地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其实很大一部分人为人类文明延续的最大考虑和努力就只是生孩子了)
拿出每一项来分析。
『知识技能储备』,在当前社会结构里我需要用来生存的知识技能储备是什么,心知肚明,我已经用它换了这五年多的口粮了,那么「每周狩猎三次、每天采集 3~6 小时」我该用 DEEP WORK 的原则好好磨砺了。
『强健灵活的体魄』,不求能去非洲跟狮子打斗个五五开,只求我在有生之年的大多数时间都能用这副身体和头脑去欣赏艺术和自然。好的,我需要 3 分练 7 分吃,90 分好好睡觉。
『自由』,这个话题展开能写一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篇幅,但在这篇杂文里就点到为止,个人思考出来的现代猎采者的自由,应该包括「物质」、「精神」上的自由,这让我想起《纳瓦尔宝典》作者对幸福人生的简洁概括:经济上宽裕,精神上富足。
最后的自由,我目前的认知是,能够自己判断、决定什么是美,并有能力感受、享受美。没错,这需要知识、智慧和钱,海安如是说。这真的不简单,这需要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审美,需要对万物的思考、判断和内化,需要财物力量和习惯来抵御浮躁社会万物营销套路对你的感受器官的冲击。很难,但值得追寻不是吗?
突然庆幸自己的猎采技能是工程类的,在猎采之后我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态度对待任何其他的艺术,而不用考虑把我想表达的艺术类别做成商务模式该怎么赚钱。不会扭曲,美就会被最原始的滋味呈现出来。最终的目的还是,创作自己认可的、美的、有意义的作品。
有本书说 Five Ws 的 Why 有时不用想得太清楚,因为本来就想不清楚,先做,做好了可能这个 Why 就有答案了。但我想,对于生活方式的偏好,或者说人生方向的把握,还是要先经过自己的“审视”。
李诞在他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剧写到最后都是在拼人品。我开始有一点点理解,你的作品,最后倾注的都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你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写的就是你自己。
所以最大最大的课题,还是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
所以的所以,我要去追求我眼中的美了。至于马洛说的那种生活,交给你了,朋友。